6月8日晚,中央電視臺《新聞聯播》長時段報道一名廣東女孩;當天,新華社以《從廣東姑娘到“新疆古麗”》為標題,發稿聚焦她的故事。她就是廣東省首批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,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1屆畢業生馮卓怡。
  一時間,這名廣東土生土長的“85後”女孩主動扎根新疆的故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。這兩天,故事中的主人公、廣外畢業生馮卓怡回到母校,在2014屆畢業生畢業典禮現場發表演講,分享了自己支援西部的故事,並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。她說:“趁年輕,就要多做‘傻事’。”
  “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”
  馮卓怡的演講題目顯得略為平淡:《新疆“古麗”的一些事兒》。幻燈片上是一張張風景如畫的照片,講述的故事中也多是家長里短,沒有太多豪情壯志,但馮卓怡眉飛色舞,完全沉浸在對新疆生活的興奮和喜悅中。
  面對記者的鏡頭,這名看上去比同年齡女孩多幾分成熟的女孩也有小女生的一面:“我其實是個‘女漢子’,神經大條,不會思前想後。”她不止一次要求記者把她拍瘦一點,“現在不敢稱體重了,第一年回來的時候胖了6公斤。”
  然而,就是這樣一位宛若鄰家女孩的“85後”女生,3年前決定援疆。
  2011年,馮卓怡23歲,剛剛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。拿到保送本校研究生資格的她,瞭解到“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”後,立即響應號召,“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
  “趁年輕,多做‘傻事’。”這是3年前馮卓怡決定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時留在QQ空間的一句話。她成為廣外第一批支援西部的大學生志願者,併在兩年的喀什志願服務工作之後,考取烏魯木齊的公務員,選擇繼續留在新疆。
  打電話主動請纓去新疆
  “人不能活得太安逸,我不想還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,既然要成長,就要獨立起來,而且還要勇於擔當,我覺得這樣才算真正長大成人了。”回憶起畢業志願去西部的初衷,馮卓怡說。
  在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之初,馮卓怡被分配到的項目地是廣西,她的父親曾打趣道:“廣西好啊,這麼近,周末接你回來吃飯,臟衣服還能拿回來洗。”然而她一再請願,天天打電話要求老師派她去新疆。
  馮卓怡笑稱自己一直有一種“老革命”的奮鬥情懷,“我就是特別想到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去!”
  當時,廣州還沒有直達烏魯木齊的火車,花了60小時轉了四趟車她才到達烏魯木齊。而從烏魯木齊到喀什的24小時路程只買到了硬座票,一路上,她和隊友輪流到為數不多的卧鋪上休息。出發便是團隊協作的開始,後來這些隊友成為她在新疆剋服孤獨的支撐之一,她說:“總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加進來,理想的路上不孤獨。”
  去喀什之前,馮卓怡對新疆的印象就是沙漠、大餅、美女、葡萄。她坦言,自己和很多人一樣,是帶著“大城市”的優越感去的,一直認為“新疆需要我”。後來才知道,大餅叫饢,自己也並未如想象中那樣做了多麼偉大的推動和改變,但她以一貫的熱忱投入到瑣碎的工作中,即使生活“眼花繚亂抓心撓肝加班加點廢寢忘餐”,她也始終相信水滴石穿。
  青年人就應該不怕吃苦
  馮卓怡自稱“屬駱駝”的,在新疆非但沒有不適應,乾燥氣候和特色飲食讓她這個廣東人有如魚得水之感。談到在新疆的鍛煉和收穫,她笑稱除了學會烤羊肉串,就是把自己嫁出去了。
  2013年志願服務期結束後,是去是留?馮卓怡的心裡早已有了答案。“我在這裡結識了很多朋友。我想留下來做點事情,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”。
  到新疆之後,馮卓怡才真正認識這個充滿魅力的地方。淳樸、直率、善良、實誠是她周圍人的共同特點,無論是哪個民族。
  在“5·22”暴恐事件發生後,馮卓怡申請從烏魯木齊回到喀什地區,並作為一名軍嫂,與志同道合的丈夫一起駐扎邊疆。對她來說,青年人就應該不怕吃苦,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。選擇回南疆,是為了小家,也是為了大家。
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隋廣軍認為,在馮卓怡身上體現了年輕人的特質:真誠、務實而不失浪漫。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,集中彰顯了當代青年“愛國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”的寶貴品質,體現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、堅定性和創造性,是廣外培養的“有德、有才、有情、有義”學生的優秀代表,也為廣外師生樹立了學習的楷模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
  實習生 郭家煊
  通訊員 胡文濤 陳紅霞  (原標題:理想的路上不孤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23fivnx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